我出生在安徽省長豐縣造甲鄉雙河村,那里地處偏僻,加之地處雙河水庫沿線,常年澇災不斷,糧食更是難以穩收。2014年,雙河村被識別為重點貧困村,建檔立卡貧困戶117戶,貧困發生率近20%。
我3歲時患小兒麻痹癥,落下左下肢的終身殘疾。1988年,我初中畢業回鄉務農因受不了貧困的折磨,決定外出打拼,先后來到馬鞍山、合肥等城市做小生意。俗話說:“親不親,故鄉人”。我想到了家鄉的好生態,那里“吸口馨風能嚼出綠,喝口河水能咂出甜”,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,我決定要重整旗鼓,化水害為水利,發展水產業致富。
1992年,我帶著妻兒回到故鄉,把自家承包以及轉租的共30多畝水漬地進行了修整,全部用于養蓮、養水蛭。春去夏來,不想所養的兩畝地水蛭不翼而飛,蛭塘里呈現的卻是“群蝦亂舞”的景象。我特地請教了水產方面的專家,了解到水蛭是蝦的天然食物,正是水蛭的大量養殖,引來了“野外”龍蝦的大面積匯聚。于是我把所產的200多公斤龍蝦的蝦仁賣給了一家出口企業,沒想到竟賺了600多元,這在當時來說可是一筆“巨額收入”。從此,我便堅定了養龍蝦的信心。
2014年,我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,這一年,我對自己立下了壯志:“敢闖敢干,我要脫貧?!苯涍^不斷探索和實踐,我不僅掌握了夏養龍蝦的全部技術,解開了冬養龍蝦的難題,而且還在合肥地區率先推廣了“稻蝦共養”模式。我推廣的“稻田養蝦”是綠色模式,蝦吃昆蟲,糞便還田,全程不施化肥,不打農藥,不光龍蝦能賣上高價,稻米同樣也能賣出好價錢。
2016年,我還專門注冊了“紅雙河”稻蝦米商標,一舉實現了“一塊地有兩份收入”,當年實現光榮“脫貧”。